這個患有痙攣的少女,不但沒有因為自己的殘障而自怨自艾,相反積極面對人生,克服身體的障礙,除在庇護工場工作外,更為特殊學校編寫電腦程式,當義工、為復康機構寫專欄等 ......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姚佩玲。初見到她,覺得有點心痛。她不能控制四肢肌肉,面部的肌肉亦會不由自主地抽搐起來,更不能直著腰坐在輪椅上,額角微微冒汗,看上去像很吃力似的。然而,她經常帶著滿足的微笑。
佩玲與香港很多市民一樣,出生於貧窮的家庭,父母需要外出工作,自少由祖母照顧。據她的醫生說,可能是出生時太遲送到醫院,嬰兒在母體過久引致缺氧,所以一出生便有著嚴重痙攣,因為大部份肌肉都不受控制,坐在輪椅上像是會隨時要掉下來。佩玲憶述:「自小我便知道自己與普通孩子不同,行動和樣子看來也是怪怪的,不接納及奇異的眼光實在叫我受不了,因而產生自卑、自憐、悲觀及逃避的心態。」
由於佩玲有嚴重痙攣,與其他特殊學校的兒童不一樣,她是需要臥在地上上課。有一天,課室的電風扇因短路起火,老師立即帶同其他坐輪椅的學生離開課室。在這危急關頭,她問自己:「我是否枉過了這生?」後來一位職業治療師及時抱她離開,才倖免於難。經過這次遭遇,加上在宗教信仰的支持下,佩玲對生命有了很不同的看法。她不再活在自憐的世界裏,更不想白白浪費了生命。她說:「開心與不開心日子也會過,倒不如開開心心活出每一天。」她亦明白到每個生命都是同樣寶貴。她身體的缺陷可由別人的幫助而補足,亦因如此,人世間的愛透過家人對她不離不棄的照顧和其他朋友的幫助得以彰顯。同樣地,她亦可將自己的愛和關懷,獻給其他人,難怪她經常說:「我一無所缺!」
佩玲的體質很差,不能坐穩,經常要躺臥,起居飲食很不方便。一位家庭職業治療師在多番嘗試下,找出最合適她的坐姿,然後設計了一張輪椅,使她能在輪椅上坐得舒舒服服。今天她可在輪椅上吃飯、看書、工作等等,連說話也比以前清楚和大聲了。
另一方面,由於佩玲手腳肌肉不受控制,學校的職業治療師將佩玲轉介予一所專為殘障人士設計輔助儀器的機構。這機構為佩玲特別設計了一個操控電腦鍵盤的工具。這個儀器由數十夥閃燈組成,每夥閃燈代表了一個鍵,閃燈跳動到某一個位置時,便利用吹氣吸氣掣來改變氣壓,以控制該電腦鍵。佩玲起初學習使用這輔助儀器時,感到很辛苦,不知如何控制,只是望著閃燈走動,一會兒便頭暈眼花,經過多番努力後,佩玲終能透過這種吸氣吹氣的方法,在互聯網上馳騁,與人溝通及從事文字的工作。
姚佩玲的第一本作品《輪椅上的小鳥》即將出版。書內輯錄了數拾篇散文,敘述了她對人生的看法。她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喚起社會人士重新肯定殘障人士的價值,平等地對待他們,更希望能鼓勵殘障人士,積極面對人生,肯定自我。
她稱自己是輪椅上的小鳥,是想告訴大家,表面看來她像是困在輪椅中;但內心豁達,恰似一隻小鳥在空中飛翔,笑看人生。「人生雖然是凹凸不平,但能努力完成整個旅程,這才不枉此生。」這隻小鳥在她的書中寫上了這句說話。你的生命又是怎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