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感同身受。 同感有別於同情。同情着重情感的表達,是一種強者施予弱者的姿態。長期對受助者表示同情反而會削弱對方的自尊及自信心,嚴重者更可能使受助人產生倚賴的心理,在輔導的過程毫無幫助。相反,同感是促進輔導成功的關鍵。同感包括理性分析及情感交流兩部分,輔導者一方面要設身處地感受和體會當事人的困擾,另一方面,亦要客觀分析困擾的原因 (林孟平,2003)。研究結果指出,假如輔導員有適當的同感態度,可加強當事人的自覺性及自我了解,有助提高日後解決困難的能力。
在梁太及偉偉服藥的問題方面,園長及老師一直保持正確的同感態度。她們一方面讓家長感到獲認同,讓她知道她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同工亦在輔導的過程中向她清楚解釋,如果母子二人得不到適當的治療,長遠會帶來什麼負面的後果。
現舉例如下:
老師: 梁太,最近偉偉在學校不太合作,容易激動和大發脾氣,還試過無端端打駡小朋友和老師。不知偉偉最近在家有無合作服藥呢?
家長: 我已經無俾藥佢食啦,你知偉偉就快升一年班,我擔心佢現在一直食藥食到純晒,響小學唔聽話就麻煩。我打算到時睇情形再俾翻佢食。
老師: 我都感覺到梁太你嘅憂慮。升小學對細路仔真係一個關口,家長一定想小朋友一切順順利利。
家長: 係呀!我唔想佢響小學上堂唔聽話聽唔到書。我打算到時至俾番藥佢食。
老師: 媽媽真係好擔心偉偉的情況。不如我們用少少時間傾吓點樣做法對小朋友比較好,希望對佢升小學有幫助,好嗎?
家長: 好呀! 經過老師耐心聆聽、尊重、認同和理性分析後,梁太能欣然接受園方的意見,這對她日後繼續積極幫助學童亦有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