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感同身受。 同感有别于同情。同情着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强者施予弱者的姿态。长期对受助者表示同情反而会削弱对方的自尊及自信心,严重者更可能使受助人产生倚赖的心理,在辅导的过程毫无帮助。相反,同感是促进辅导成功的关键。同感包括理性分析及情感交流两部分,辅导者一方面要设身处地感受和体会当事人的困扰,另一方面,亦要客观分析困扰的原因 (林孟平,2003)。研究结果指出,假如辅导员有适当的同感态度,可加强当事人的自觉性及自我了解,有助提高日后解决困难的能力。
在梁太及伟伟服药的问题方面,园长及老师一直保持正确的同感态度。她们一方面让家长感到获认同,让她知道她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同工亦在辅导的过程中向她清楚解释,如果母子二人得不到适当的治疗,长远会带来什么负面的后果。
现举例如下:
老师: 梁太,最近伟伟在学校不太合作,容易激动和大发脾气,还试过无端端打駡小朋友和老师。不知伟伟最近在家有无合作服药呢?
家长: 我已经无俾药佢食啦,你知伟伟就快升一年班,我担心佢现在一直食药食到纯晒,响小学唔听话就麻烦。我打算到时睇情形再俾翻佢食。
老师: 我都感觉到梁太你嘅忧虑。升小学对细路仔真系一个关口,家长一定想小朋友一切顺顺利利。
家长: 系呀!我唔想佢响小学上堂唔听话听唔到书。我打算到时至俾番药佢食。
老师: 妈妈真系好担心伟伟的情况。不如我们用少少时间倾吓点样做法对小朋友比较好,希望对佢升小学有帮助,好吗?
家长: 好呀! 经过老师耐心聆听、尊重、认同和理性分析后,梁太能欣然接受园方的意见,这对她日后继续积极帮助学童亦有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