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行為問題處理的目標及策略(調控環境、避免強化、循序漸進、特別技巧)
在問題未受處理之前,孩子生活中出現行為問題的時間會較出現理想行為的時間多,理想行為-行為問題的比例值低。在此階段照顧者要藉調控環境令行為問題出現的機會盡量減低;當行為問題出現時,照顧者亦要以避免行為問題受強化的原則來制止行為問題不斷惡化,好使行為問題受到初步控制,增加孩子情緒穩定的時間。當孩子的情緒穩定後,照顧者要把握機會訂立合理的訓練要求,配合適當訓練技巧,循序漸進地提供訓練,令孩子生活技巧能力得以提升,以致理想行為出現的機會增加,行為問題減少,最終扭轉初期行為問題多於理想行為的局面。
以下筆者會分別就自閉症兒童三方面的行為障礙,把照顧者常有的疑問列出,並提供解決應付問題的方法。為方便讀者掌握方法背後的策略,筆者會用括號把策略記在方法之後。(策略包括四項:調控環境、避免強化、循序漸進、特別技巧)
溝通訓練
溝通困難是自閉症兒童的基本障礙,亦是大部分行為問題的根源,所以提高孩子的溝通技能應視為不容忽視的訓練重點。
「我的孩子不懂說話,常常發脾氣……」
首先不要急於進行語言訓練,可從非語言表達開始(循序漸進)。我會建議照顧者在生活中多要求孩子以動作表達需要,例如上廁所前輕拍褲子示意,或用手指向想要的東西。照顧者應利用孩子喜愛或生活必需的事物作為訓練媒介,如玩具、衣物、食物或食具等,並刻意把孩子想要的東西放高,例如把糖果薯片放在櫃頂上,或在吃飯時故意遺忘派發筷子湯匙給孩子,製造表達的需要(特別技巧)。照顧者要緊記不要事事對孩子「照顧週到」,須要求孩子先行表達,然後才滿足他的需要。當然照顧者亦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孩子因急於得到想要的東西而發脾氣的情況,要耐心堅持合理的表達要求。本階段的目標是讓孩子習慣以行動來表達。
「我的孩子只會說單字,不懂說句子……」
凡事必須循序漸進,照顧者必須留意,要求孩子由單字表達至句子表達,中間需要超越很多層次,故此這並非合理的目標。照顧者要訂立合理的短期目標(循序漸進),例如1.增加不同處境的表達頻率(例如:家中及外出用膳都要先說「飯」);2.擴大單字詞彙(例如: 要求懂說「飯」字的孩子學說「湯」、「餅」、「水」等)或3.把單字表達延伸至疊字或兩至三字的短句(例如: 要求說「飯飯」、「食飯」、「要飯」甚或「我食飯」等)。
「我的孩子愛重複別人的問題,如鸚鵡學舌……」
重複別人說話反映孩子可能未能掌握問題或要求的意思,照顧者必須簡化語意(特別技巧)及縮短句子(循序漸進),嘗試以不同方式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若改變說話方式後仍未能讓孩子明白,照顧者便要想清楚所要表達的意思很可能是超越孩子的理解能力(例如要求一位只可認數的孩子計算),應放棄不設實際的期望,調節要求至合理程度。
「我的孩子常語無倫次,答非所問,重複說『我殺死你』……」
若孩子具備語言能力,但很多時語無倫次,照顧者要選擇性地回應孩子的說話(避免強化)。當孩子重複不合宜的表達,或向照顧者說「我殺死你」之類的說話時,照顧者要保持平靜,勿慍勿怒,並要故意忽視,避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反應,包括反問(「咩嘢話」)、責備說教(「你咁講唔啱」)、注視或展露好奇的面部表情,以免強化孩子不合宜的語言表達。與此同時,照顧者亦要以堅定態度簡潔重申對孩子的要求,把握孩子作合宜語言表達的時機,即時以表情(展露笑容)及說話(如「啱啦」)作回應。如此,孩子便能透過照顧者不同程度的反應,直接經驗甚麼表達能夠得到回應,甚麼表達是不被接受的。
「我的孩子不會聽我說道理,不懂守規矩,經常要我即時滿足他的需要……」
照顧者在照顧孩子時須清楚劃分語言表達訓練及紀律訓練。假如孩子未有語言表達的能力,進行紀律訓練是不設實際的(循序漸進)。若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藉說話表達要求,但同時卻又以紀律考慮來不讓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我們只會令孩子混亂,阻礙學習的效率。對未掌握語言能力的孩子,其訓練目標應是刻意讓他們經歷語言表達的功能,即在說話後其需要得到滿足(特別技巧)。所以,若他們以發脾氣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照顧者要視乎孩子的能力,堅持要求孩子先以動作或語言表達,隨後便即時滿足他的需要。這樣,孩子的表達行為才會受到強化。
教導守規舉的適當時機,需待孩子成功建立較穩定的表達能力之後。那時,照顧者可在孩子提出語言表達後因應情況要求孩子稍等,逐漸延長等候的時間(循序漸進),慢慢讓孩子體會什麼時候大人才會滿足他的要求,什麼時候即使表達了也不會得到回應,從經驗逐步學習守規舉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很多照顧者以為講道理這種管教方式是代替懲罰責罵的理想方法,但這事實上並非如此,很多時講道理是無法減少行為問題的出現。首先,對患有自閉症的幼兒來說,語言理解障礙會令他們難於明白抽象冗長的道理。第二,有研究指出,即使是一般的學前幼兒,講道理的實際影響亦很有限,只有當孩子進入小學至中學階段這方法才會奏效(Burton Banks, 2002)。第三,照顧者往往不自覺地選擇在跟孩子激烈衝突期間講道理,可是在混亂的處境中,有誰能把道理聽進耳裏?所以,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照顧者切勿說話太多,須把握孩子稍稍平靜的機會才精簡地提出行為要求(如「請你坐低」、「依家做功課」或「踩單車時間已經完啦」等等),並以行動—即貫徹堅持行為要求,來讓孩子經歷道理,而非一味聽取道理。
重複偏執行為或興趣
「我的孩子到巴士站乘車時總要選搭他的『心水』巴士,若不是他的『心水』,你絕無辦法把他拉上車,或強行離開,因為他會大吵大鬧,有時我要在巴士站和他一起等上數小時,直至他的『心水』出現他才肯上車……」
重複偏執行為可算是自閉症的獨有徵狀,亦是非常棘手的行為問題。自閉症兒童的偏執行為難以理解,與一般孩子吵嚷要求玩具零食、逃避做功課又或是拒絕關電視去洗澡等操弄行為(manipulation)不盡相同,因為偏執行為背後往往缺乏明顯支持因素,照顧者難以理解孩子如此頑固堅持為的是得到甚麼「着數」;但操弄行為卻大多可以找出可理解的行為動機(如玩具零食、逃避功課或大人注意等等)。若照顧者以強硬手法處理孩子的偏執行為,這容易令孩子作出強烈的反抗,激發難以收拾的情緒。
照顧者若能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抗行為是屬於操弄行為或是偏執行為其實是有跡可尋的。若孩子表現的是偏執行為,他們的反抗往往帶著強烈的焦慮;若孩子表現的是操弄行為,他們的反抗是不會帶着焦慮不安的色彩。
面對以上情況的照顧者而言,我同意他們無謂跟孩子「正面交鋒」,照顧者可先細心觀察孩子的喜好,從而找方法避免尷尬。這位母親後來告訴我,在孩子多次發脾氣後,她發現孩子的「心水」是選擇某位司機所駕駛的班次才肯上車乘搭!她唯有向車站職員查詢,待那位司機將會執勤時才到達車站,減少等候的時間(環境調控)。
「我的孩子每天均要走同一條路回校……」
處理孩子的偏執行為前,我們必須衡量該行為對孩子的整體影響如何,然後才決定處理的迫切性。若然孩子拒絕上學,行為問題的迫切性自然很高;如孩子只是選擇走同一條路回校,而若能依從他走這條路線,他便會情緒穩定地上課的話,我認為問題的迫切性便不算高。我會選擇暫且不去處理這個行為,好讓照顧者能集中資源應付孩子其他更迫切的情緒行為及學習問題(例如自我傷害行為或溝通訓練等等)。
「我的孩子每晚要決定家人洗澡的次序,不肯依我的指示洗澡……」
這位家長告訴我他的獨子要自己決定洗澡的時間,也要支配她和丈夫洗澡的先後次序。孩子有時會選擇第一,有時會選擇最後,只要能順從孩子的意思,他便不會抵賴逃避洗澡。由於孩子不是藉發脾氣來抗拒洗澡,我建議這位家長要避免貿然發出洗澡的指令而引發爭拗。家長可詢問孩子各人之洗澡次序,然後「批准」孩子的決定(環境調控)。這個做法的目的跟上一個例子一樣,可讓照顧者集中精神處理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拒絕做功課等);同時,照顧者又可以減少跟孩子發生衝突的機會,維持父母的威嚴。
「我的孩子自兩歲以來,逢星期日總要乘火車到火炭站的大堂出閘,然後才肯離開,過去三年風雨無間……」
假如照顧者考慮過上述提及的各項因素,仍決定要處理某項偏執行為的問題,我們就要以擴闊孩子生活經驗為目標,配合「濃茶變清茶」的漸變概念去處理有關問題。甚麼是「濃茶變清茶」概念呢?設想你有一滿杯茶色濃如墨汁的普洱茶,你每次只喝一啖,然後重注清水加滿,如此重複數十次,你想茶色會變成怎麼樣?它逐漸會化為一杯清茶。對自閉症孩子的偏執行為而言,我們必須避免劇烈轉變,若能每次只作少許改變,那麼改變行為的成功機會便會增加(循序漸進)。
面對上述孩子,我提醒照顧者不要抱一蹴即至的奢望,以為一兩次功夫便可以除掉孩子到火炭站的習慣。處理問題最主要的目標是堅持要求孩子先嘗試新的經驗才滿足他到火炭站的習慣(特別技巧)。例如照顧者可考慮要求孩子先到大學站走一回才乘車返回火炭站,又或者先乘巴士到沙田站才乘火車到火炭站等等。無論如何,孩子最終都可以到火炭站,但跟以往情況不同的是,孩子在進行偏執行為之前會接觸到一些新的經驗。藉此處理手法,孩子面對轉變的不安情緒便能減至最低,而孩子在反覆接受新經驗後亦有較大機會接受轉變,放鬆其偏執行為。當孩子漸漸接受轉變後,照顧者便可增加新經驗跟偏執行為的比例(例如引導孩子先到大埔或太和站等),把偏執行為逐步「沖淡」(循序漸進)。
社交訓練
為自閉症兒童設計社交訓練時,照顧者必須留意孩子在社交遊戲發展所處的階段。正常的社交遊戲發展可依次分為四個階段(協康會,1995):
一. 自我遊戲(Solitary Play)-「我自己玩,唔理你玩唔玩」
二. 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 -「你有你玩,我有我玩(玩不同的玩具)」
三. 聯合遊戲(Associate Play) -「你又嚟玩,我又嚟玩(玩同一類玩具)」
四. 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 -「我地一齊唸吓點玩」
照顧者要以高一層次的階段作為訓練目標(循序漸進)。舉例來說,如孩子在自我遊戲階段,照顧者可以安排一兩位孩子坐在他身邊各自玩自己的玩具,讓孩子習慣與其他人一起。若孩子在平行遊戲階段,照顧者可為各個孩子提供同類的玩具,引導他們投入一起進行聯合遊戲。至於最高的合作遊戲階段,對很多自閉症孩子來說是甚高的要求,照顧者必須因應孩子個別的進度,考慮是否進行訓練。若能按部就班訓練,不把「越級」要求加諸孩子身上,訓練的成功機會便可提高。必須緊記,把一羣孩子聚集一起進行活動絕不等於社交訓練。另外,有些自閉症兒童非常享受自我的時間,所以照顧者亦不妨考慮是否需要讓孩子在羣體活動後有獨處的時間(特別技巧),藉此強化合羣的行為。
後記
這個「自閉天地旅行團」已到了尾聲,結束前我想強調,放下成見及保持耐性是照顧訓練自閉症孩子十分重要的元素。人性總是習慣「想當然」的,成長中我們各人均累積了不少這樣的成見。很多事情似乎是當然不過,例如兩歲孩兒懂說爸爸媽媽、小朋友喜愛合羣玩耍以及父母不能容讓孩子霸道地控制大人等等。但當你接觸過自閉症的孩子後,你會發現世事不盡是那麼「當然」的。照顧者如能保持開放態度,多放下心中「當然」的想法,按部就班地耐心施行訓練,我相信在處理自閉症孩子的行為問題時必會更加靈活,孩子亦因而可以享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