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兒童的發展存在很多障礙,如一般兒童對父母會存在較強的依戀,但自閉症兒童對父母卻沒有明顯的感情,卻對無生命的物體異常迷戀,不肯放手。他們表現出來的情感與周圍環境不相協調,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傻笑。當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自閉症兒童也有煩惱,也有高興。但煩惱時他們會尖叫會自傷,高興時會去拍打人,不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於是一連串行為問題隨之而衍生,而這些行為問題亦是老師最感頭痛的,所以增進自閉症兒童的情感發展是非常重要。但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首先是讓孩子接納你,當你走進了孩子的世界後,你就會對孩子的情感有所了解,產生共鳴,孩子也會較配合你的各種訓練。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心,愛護他們,多用身體去擁抱他們,使他們逐漸體會到你對他們的愛,同時也要用自己的行為給他們做示範。可利用圖片幫助兒童認識各種表情,如:哭、笑、憤、怒、悲哀等。並利用小圖書讓他們去觀察有關情景下人的表情和情感,理解他人的感情。教導兒童在別人悲傷難過時自己應該怎樣做,應該怎樣去安慰別人等。幫助兒童學習如何主動關心他人,如天冷了,主動給父母添一件衣服;小朋友哭了,主動去撫慰一下,把自己喜愛的玩具給他等,這些行為老師應及時給予鼓勵。
在公眾場合,他們出現很不恰當的表情:如莫名其妙的痴笑,這時要及時用簡短的言語予以制止,如:唔得、唔可以,反覆多次後,兒童會認識到在公眾場合,這種傻笑是不合適的,被禁止的。在孩子尖叫大發脾氣等時,要仔細分析原因,針對原因予以幫助,從而消除煩惱。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去應付困難。用實例或小圖書教導兒童,別的小朋友遇到困難、有煩惱了,會去找父母或老師幫助他們,或者自己想辦法克服。漸漸地,孩子就會懂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了。
如果兒童對於無生命的物體過度依戀,則讓兒童多做一些建設性的活動予以改善,既可消除了不正常的情感指向,又可使兒童將情感投入到正常的活動或人身上。
關心、幫助自閉症兒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單靠老師的教導並不能發揮最有效的成果,還要配合家長的合作。因此,教師負有雙重責任。一方面,要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訓練,使兒童的障礙逐步得到改善,潛能得到發展;另一方面,要幫助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也成為能教育訓練自己孩子的老師。這就要要求教師既要具有一般兒童發育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又要有進行教學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還要有自閉症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認識自閉症兒童所處的發展階段,更好地幫助兒童改善障礙,發展潛能。同時還要求教師與家長溝通、合作的能力。因為自閉症兒童障礙的改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訓練要隨時隨地進行,沒有家長的參與,就不能實現教育訓練的連續性、系統性。說服家長參與孩子的訓練,使訓練能有成效完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家長們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搞特殊教育的老師身上,殊不知,真正能援助他們孩子的人正是自閉症兒童自己的父母,很多成功的經驗也証明了這一點。
教師面對沮喪、絕望、無助的家長,首先給家長提供心理支持,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從悲哀中走出來,樹立起教育訓練自己孩子的信心,為孩子付出真愛。其次,教師要給家長提供知識和技能的支持。教師不但要教會家長如何去計劃和設計課程,並且使家長學會評估自己設計和規劃的課程;教師還要教會家長如何去鼓勵和幫助孩子。這樣,對於自閉症兒童障礙的改善,乃至於他的終生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融合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常常聽到「教改」這個名詞,有些人認為相當不錯,因為教育應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調適。但同時亦聽到很多不滿的聲音,來自學校、老師、家長,甚至學生,似乎大家對教育改革都有點抗拒,或許因為所有的改變來得太急促和太多,他們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在眾多的教育改革項目中,大家有否留意到其中一項 ——「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主流學校就讀,讓他們從小融入普通學校的生活,儘早適應社會的生活環境。另方面,也讓普通學童認識到社會上有不同學習需要的人,知道每個人均有長處和弱點,學懂互相欣賞和接納,共同建立一個融和的學習環境。
教育署於1997年正式展開「融合教育先導計劃」,當時有9間學校率先參與,其中包括2間中學和7間小學。主要對象是聽障、視障、自閉症但智力正常、輕度智障和肢體殘障的學童。隨後幾年,參與的學校不斷增加。預計2002年,將有110間學校推行「融合教育」。
自1997年起,本會每年都會往訪剛開始實施「融合教育」的學校。發覺在這幾年間,校長和教師對「融合教育」支持和接納的程度,都有顯著提高。 「融合教育」成功嗎?
「融合教育」實施了4年,參與的學校不斷增加,這正好反映「融合教育」的成效。有學校指出,開始實施「融合教育」的時候,會有不少憂慮,例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能否適應和真正融入群體生活呢?此外,大部分教師都沒有接受特殊教育訓練,並不十分瞭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踫到問題時,他們是否懂得處理?以上問題,很多時憑著校長和教師的經驗,總能找出解決的方法。最重要的,反而是大家對「融合教育」信念的堅持,加強各方面的溝通和合作,「融合教育」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教育宏願。
學校的領航員——校長,需明白和理解「融合教育」的真正意義,帶領全體師生,締造一個共融的學校文化。正如湯梅芬校長強調,「融合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協助所有兒童快樂地在學校成長。記得有一間實行「融合教育」學校的校長曾表示,「融合教育」已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學校的文化,教師、學生、甚至學校的其他職員,合力建立一個融洽和諧的學習環境。
深信大家也不會否定教師一向肩負著沉重的工作擔子,除教學外,又要處理其他行政和輔導的工作。那麼,為何他們還勇於接受這個嚴峻的挑戰呢?就讓教師們自己說出對「融合教育」的看法。保良局莊啟程下午小學鍾彩玲老師認為:「融合教育讓我學會接受不同能力的學生,達致『因材施教』的目標。」屯門小學林美嬌老師表示:「擔任資源老師,讓我有機會認識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潛能,他們的進展給予我很大的成功感。」與此同時,教師亦需要一些專業支援,例如信義中學就借重心光學校的協助,有效地讓老師掌握教導視障學生的技巧,認識學生的學習障礙。
學生之間的關係又怎樣呢?其實同學對新事物的接受和適應能力遠比成年人強。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他們同樣喜歡與一般同學一起學習和成長。其中一位由本會所舉辦的活動中選出的傑出融合大使,他是一名中學生,有聽障的問題,曾分享「融合教育」對他的影響:就讀小學時,老師並不了解他的學習困難,而同學又不懂得與他溝通,六年的小學生涯都是孤獨地渡過;但升讀中學不久,發覺教師和同學們都十分接受他,教師就他的需要而在教學方面作出調適,同學們又主動跟他接觸,雖然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掌握到與別人溝通的技巧,但他認為很值得,因現時他過著愉快的學校生活。
另一位同是傑出融合大使,患有唐氏綜合症的9歲同學,語言能力較差,他於2000年9月入讀一間融合學校。他的學業成績一般,但行為問題令老師感到煩惱。他經常擾亂課室秩序、搶同學的東西等。開課3個星期後,同學的家長主動要求退學,轉讀特殊學校。當時該校的資源老師極力主張同學留下來,因為老師認為他適合接受融合教育。於是老師採用一連串的輔導方法,定出學習和行為規範,加上家長的配合,小孩的學業成績和行為都漸見進步。
本會經常強調,「融合教育」除了給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多一個選擇外,同時亦能讓一般的學生有機會去認識和接納不同的人。一位中六學生表示:透過學校生活,她們和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能互相欣賞和學習,一同進步。她是一名學長,因為朋輩輔導計劃而認識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她認為他們有先天的缺陷,在學習上較一般人困難,可是他們大都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努力,他們認真積極的學習態度,給了其他同學不少激勵和啟發,她覺得這對校內每一個人都有正面的作用。
推行「融合教育」只短短數年,在執行上還有很多難題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增添資源、加強教師的特殊教育訓練、家校合作、更全面的資訊和專業支援等。「融合教育」並非「全納教育」,我們認為應給予學生適合他們的教育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讓能力迥異的學生走在同一校園裏。「融合教育」的長遠目標,是不再將學校分為融合和非融合類別,所有學校都能認識和接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再不存在疑慮和奇異的目光。我們也希望政府可加緊改善現有的制度,並為「融合教育」定下長遠藍圖,幫助學校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