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观察
学童在训练中心的表现理想,能遵守规则及投入学习活动。他很留意训练员的指示及作出积极回应,也能理解基本指示。遇到困难时,他亦能在鼓励下继续尝试,与训练员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在训练时段及亲子活动时间内,学童与训练员和父母都保持和谐的关系,经常流露欢愉的表情。他在训练过程的模仿能力良好,但说话时有明显发音及咬字问题,而且未能说出完整句子,童父从旁留心观察了孩子的表现,间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及提示。当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时,学童会把说话的声量提高,不过没有发脾气,只有在离开中心时才会对返校上课有所抗拒。
他在校内的表现与训练中心时有显著的分别。他在校内有颇多滋扰及破坏行为,如经常在课室内游荡或乱跑、爬上桌面、大叫、抗拒老师的指示及劝止、发泄情绪或大发脾气、抛掷物件、在洗手间以及大肌活动时无故推撞别人等。此外,他间中会有一些异常行为,如重复把工作纸放在笔盒上、眼望向下转圈、在午睡时间不断将同学的被袋由衣柜内搬出来等。
与家长进行的面谈
学童父母均一同出席多次的面谈。童父的谈吐与商人的工作角色一致,能清楚表达个人想法,且对讨论的话题有适当的回应。他对学童的情况持积极态度,思考及表达能力强,亦愿意与专业人士合作。虽然他对学童的训练情况理解不足,对学童的进展却有正确了解。他在面谈过程中作主导,而童母则较少表达个人意见。面谈主要环绕学童在校内的表现及家校合作的问题,在描述与学校职员交往的过程中,学童父母表达颇多不满的情绪,他们曾怀疑学童遭受同辈欺凌及老师体罚,并曾为此与校方交涉,但最后决定不作追究。他们多次表达转校的打算。
在教养方面,学童父母对学童的表现感到困扰及无奈。童母坦白承认对孩子的行为问题采取逃避及放弃态度,当学童在家中发脾气时,她会将自己隔离在房间直至孩子冷静为止。学童父母承认孩子的行为难于处理,但倾向认为孩子的脾气是与生俱来,童母忆述自己童年时也察觉本身的情绪不太稳定。此外,他们也关注孩子的特殊兴趣,发现学童喜爱玩无线电话和留心听成人的歌曲节目,反而对一般玩具缺乏兴趣。他们留意到孩子对声音较为敏感,在嘈吵的环境下情绪会较为失控。虽然家人偏向纵容及屈就,但不同意家庭环境为导致学童问题的主因。
学童发展情况
三岁至三岁半
学童在这阶段的发展速度较前有加快趋势,在行为控制及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大进展,开始能够模仿词语甚至短句。除语言及社交外,学童的整体发展迟缓约半年,语言表达能力落后在岁半至两岁范围,未能掌握短句表达。在校内表现方面,他大致能跟从常规及没有滋扰的表现,能透过模仿老师及同辈学习唱游的动作,他在大组活动时能安坐约十分钟,其后便开始坐立不定,偶尔会模仿其他同学无意识地触碰在旁的同学,招致其他人的投诉,需要老师用提问引导他重新投入课堂活动。他在家中也会间中发脾气和有抗拒的表现,但情况并不严重。
三岁半至四岁
学童的整体发展与同龄儿童差距较前为大。在语言方面,他开始能够以短句表达自己的需要,但说话内容仍欠缺社交沟通的功能。他在校内及家中仍有情绪不稳及侵略性的表现,随着肌能的发展,他对其他同辈的“杀伤力”也有所增加。在观察他的日常生活,学童的照顾者发现他的情绪表现与环境刺激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嘈杂的环境下,他会离羣及情绪不稳。
四岁至四岁半
学童在这期间的表现颇不稳定,明显的进步是社交的主动性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整体发展落后约九个月,而语言及社交能力则接近三岁水平,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不过,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仍然颇弱,危险动作随着身体长大而增加,对同辈及照顾者带来更大的威胁。在星期一和星期五,他的表现会较为失控,发脾气时说话也开始夹杂成人的粗俗话,相信是学童于假日与亲人接触时模仿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他的侵略行为均与抗拒约束有关,特别会受到照顾者以说话训示及身体约束时触发。除侵略行为外,学童亦开始以简单的说话反驳,说话内容与卡通片集情节类似。
整体而言,在过去一年半期间,除社交及沟通能力受自闭症状影响外,学童在其他发展范畴方面都有稳定的进展。由于照顾者未能有效训练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控制他的行为表现,学童的行为问题不断恶化,妨碍他融入羣体生活及投入课堂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学童亦不断积累挫败及沮丧的情绪,很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例如身体不适、生活环境转变或严厉语气的说话会触发他的情绪,而侵略行为便是他发泄情绪的直接途径。
行为评估与分析
从学童不同照顾者填写的行为量表分析,学童在沟通、社交、行为表现及感知反应方面均有自闭倾向的表现,较多的症状表现包括不善表情、重复说话、离羣独处、玩法不当、未能安顿、抗拒改变、有侵略行为和寻找自我刺激。身体感知异常反应方面,根据综合问卷及行为观察的结果,学童的行为模式表现属于中等程度的自闭症,与儿童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一致。由于受到症状的影响,学童在语言及社交方面都有明显的障碍。在沟通能力不足情况下,学童未能有效表达个人的需要,因而有颇大的挫败感及焦虑情绪,而他对中心的规则的认识也很模糊。从他的成长环境分析,学童的生活环境有欠稳定,三岁前转校频密,加上照顾者采取了不同教育方式,这些因素会使学童更难学习遵守常规以及掌握自我控制的能力。
综合学童在不同环境的表现分析,在设有清晰规范及教学程序的个别训练环境下,他的表现理想。相对而言,他在羣体生活的表现颇不稳定,学校环境的刺激及羣体生活的要求过于他所能应付的,使他渐渐对学校环境抗拒,其侵略行为会按个人活跃的特质及自我保护的功能而不断增强,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情绪失控及表达能力欠佳,如照顾者人手不足,学童的行为将很难处理。
介入策略
幼稚园在处理严重行为问题时,曾采用以下介入措施,其中包括:
除以上校内措施外,中心职员亦应与家长保持联系以加强彼此的默契及协作,减少因学校及家庭环境差异所引致的问题,并合作推行处理行为表现的措施。为释除家长对学童的行为表现的疑问,中心安排家长观课,让他们了解学童的实际表现。中心亦邀请家长出席个案会议,安排临床心理学家从专业角度讲解学童问题的成因,并提供参考资料,协助家长及中心职员了解学童的能力及行为特性,同时又鼓励家长就学童在校内的行为问题谘询儿童精神科门诊医生。
个案进展
幼稚园的职员在过去半年内积极推行了上述措施,但发现学童的情况仍颇为反覆。随着他身体渐长,其侵略行为对同辈所构成的威胁亦不断增加,明显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同辈的恐惧反应,亦使学童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中心职员意识到学童的行为问题已超越中心能够解决的范围。在事先知会家长的情况下,学童曾在校内受隔离及接受单对单的照顾及看管,但进展仍然有欠理想。与此同时,学童开始抗拒中心环境及学习模式。每当环境刺激增加以及被要求参与学习活动,他会离羣甚至离开课室。中心职员尝试引导他返回课堂活动时,他便以侵略行为加以抗拒,最后更形成一种惯性的行为模式,当有少许不满以及转换活动期间,他也会在无明显原因的情况下推倒或滋扰其他人。由于学童的行为问题持续为同辈及工作员带来威胁,校方遂请家长安排学童退学、协助学童转校或建议学童接受其他服务。
综合个案的发展情况,学童在校内及家庭接受的训练,未能有效协助他培养学习兴趣及遵守常规的能力,加上他的整体发展迟缓和有自闭倾向,未能以适当方式表达情绪及与人交往。学习兴趣及社交技巧不足,使他难以融入幼稚园或幼儿中心的羣体生活。考虑到学童在校内持续有严重的行为问题以及对他整体发展的影响,我们已在家长同意下转介学童轮候特殊幼儿中心的服务。这除可以防止学童行为问题恶化和对同辈构成威胁外,亦可减少父母所承受的压力。
结论
从以上的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在处理严重行为问题上面对两难的局面,在权衡学童及其同辈的利益时,中心需要清晰的步骤,由中心推行各种介入措施开始、最后与家长达成共识,以致把学童转介到其他更适合的学习环境方面,同工均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及各方要求。幼稚园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一方面需协助不同能力的学童发展,但同时需要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以及考虑机构的声誉、员工的身心健康及工作压力等,力求平衡。透过专业人士介入并以中立的角色协助家校双方达成共识,可减低因沟通及利益引致的冲突,而在学童发展的大前题下,提供不同的介入方案及处理手法,增加彼此的了解,以及订立共同目标,化解两难的局面。盼望透过个案分享,协助大家处理日后学童的严重行为问题。